好久没动脑子了,掸掸灰先。
想起写这篇日志,其一是因为翻译版版主babyluna十分亲切地问俺能否把无罪整理一下,花园要做电子书了……想起无罪里遗留的大大小小无数bug,头疼的同时还是要好好想想;其二是前阵子看到百度有人翻《张开双手仰望晴空》2,今天又终于看到了台版晶采的《暑假》。于是想起两个早就在思考的问题。
[0回]
第一个问题,人称。
你我他,张某李某,野猪红衬衫(orz夏目漱石的《哥儿》仍然停留在20页的位置……)。
第一到第三人称,代称,还有代号。这些东西在中学语文课上统统学过,临到翻译时,发现仍然一团糊烂。
别的不说,先说无罪。这篇小说从头至尾都是山村的视角,所以无论对错,读者直观看到的,统统都是山村的想法。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,在不得不用代词的时候,是用“我”还是“他”?家里唯一一本翻译书没写,翻出一本莫名其妙的《文学体裁写作基础》(很像骗人的书orz),也没写。算了还是靠感觉吧。
木原写小说其实偏爱第一视角,但第一视角不等于第一人称……具体到无罪里,一开篇就是一连串山村的动作,刚开始翻的时候很happy地写“他ooo”、“他xxx”,到了后面渐渐发现味道不对。这个“innocent world”是映在山村眼中的世界,第三人称“他”的出现是对叙述角度的破坏。于是后面(不清楚大概什么位置,大概1/3左右)就再也不用“他”指代山村了,改直接写名字。虽然叙述人称仍然不是纯粹的第一人称,但多少消除了视角转换的突兀的感觉。
到了翻《暑假》的时候,纠结人称简直就成了第一头疼的事情。一会儿是“尚”在思考,一会儿是“我”,不过可以明显看出,视角从始至终都是高村尚。台版翻译今天终于得以拜读,语句流畅明晓,唯一一个缺陷,也是致命缺陷,就在人称上。挑一段出来:
不太想回答的尚还是应响了。父亲回了句「是吗」又开始看书。尚又翻了几次身,不知不觉便睡着了。睡到半夜,想尿尿的他醒了过来,在黑暗中揉了揉眼睛,室内好像一个人都没有。他起来打开灯,果然没看到父亲和叔叔。
想着怎么一个人都没有,尚走到走廊,发现有桌子的房间还亮着灯。他悄悄走近,从半开的门中看进去,叔叔还在画图,而父亲坐在对面的墙边看著书。叔叔动笔的声音在深夜显得格外清楚。这个地方再最明显不过。第三人称的“他”出现得很突兀,视角一下子从尚身上脱离,成了所谓的“全知者视域”。依个人理解,这样恐怕不妥。全篇《暑假》是伴随尚的成长而展开的,结尾“闪闪发光的大海”也完全呼应了开篇(连用词都一样),仿佛一个完整的圆。我想,木原想要的,就是让读者跟随尚的视线,体验或者说是审视堂野和喜多川的生活。所以恐怕全篇都用第一视角更合适一些。这些有“他”的地方,其实是可以躲过的。这一点手边的翻译教材给出了比较权威的分析。中文的主语省略并不比日文少,翻译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地加主语。具体到这一段译文,我越俎代庖改一下试试(改动的地方用红色标示):
不太想回答的尚还是应响了。父亲回了句「是吗」又开始看书。尚又翻了几次身,不知不觉便睡着了。睡到半夜,想尿尿,便醒了过来,在黑暗中揉了揉眼睛,室内好像一个人都没有。他起来打开灯,果然没看到父亲和叔叔。
想着怎么一个人都没有,尚走到走廊,发现有桌子的房间还亮着灯。他悄悄走近,从半开的门中看进去,叔叔还在画图,而父亲坐在对面的墙边看著书。叔叔动笔的声音在深夜显得格外清楚。这三处“他”都是可以不要的。与其画蛇添足,不如干脆省略。
第二个问题,态度。
这个问题……和上一个问题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。
不是说语言水平不过硬就意味着不能动手翻东西,谁不是从菜鸟的程度慢慢练出来的?但是文章里还有硬伤也开着天窗就扔出来给人看,说一句“草率”不过分吧?如果连解决这些天窗的耐心都没有(注意,不是说水平不够),不会多问多查,不会联系上下文反复推想,那就不要来翻译。急着贴文是为了什么?想看回帖交流么?不急于这一时吧。真正的目的恐怕还是想要别人的支持和赞美。本身动机就不纯,还有什么立场委屈?日后再看这篇翻译,译者自己恐怕都会觉得汗颜(如果译者有所进步的话)。
记得在什么地方看过,某位真正的翻译家,一天的工作量是1000个汉字封顶,言下之意是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琢磨上。咱可以没有人家的水平,也可以比不上人家那样的敬业,毕竟翻文是从自娱自乐出发,努力尽善尽美而已,但草率到了半成品当成品卖,就由不得我踢馆了。
买东西要货比三家,翻译想进步也要多看别的版本。看到台版《暑假》我先是多少有点郁闷,毕竟原先听别人说翻得不好的时候还多少有点小得意的(你自己翻的能算好么= =b),竟然没想像中的差……静下心看了看,确实比我流畅些。可惜还是被我挑到骨头了,咩哈哈哈(得意个头!)。
毫无条理地啰嗦了这些,改无罪去……说要大改的人已经拖了三个月……擦汗飘走
PR